白癜风的防治 https://cm.39.net/bjzkhbzy/240616/f6plquy.html“西州草书”群体崛起快,势头猛,形成一股旋风,上至王公大臣,下到文人士子,一时全被卷进去了。以至于当时学草书者“专用为务,钻坚仰高,忘其疲劳,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笔,月数凡墨,领袖如皂,唇齿常黑”、“展指画地,以草刿壁,壁穿皮刮,指爪摧折,见鳃出血,犹不休辍”,这是同时代又同为西州人的学者赵壹在著名的《非草书》一文中,描述当时学草书者的情景。每观此文,总想不通当时在人烟稀少、偏僻荒凉的大西北,怎么会有这么一个群体,迷恋草书、习练草书竟到如此地步!我想赵壹的这个描述,决不会是空穴来风。他是个大文人,史书中说他“为人耿直,狂傲不羁,为乡党所排斥,屡得罪,几至于死,经友人救挽才免”。他那篇著名的文学代表作《剌世疾邪赋》,秉笔直书,鞭挞时政,矛头直指王权,向外戚宦官恶势力宣战。如此的耿直、率真之士,断不会夸大事实,无端揑造,他所反映的东汉时期学草书的状态应是历史的真实。赵壹当然是站在维护朝廷正统秩序立场上的,对当时草书的迅疾流行看不惯,担心草书兴起会冲击官方文字一一篆书和隶书,唯恐这种势头对正统观念冲击太大,因而写了严词犀利抨击草书的《非草书》,我觉得这与他的另一名篇《刺世疾邪赋》如出一辙,是标准的愤世嫉俗的“姊妹篇”。这两篇不合时宜之作,逆风而行,仗义执言,振聋发聩,显示出赵壹的特立独行,与众不同。东汉时期,光武中兴,经济发展,文学得以繁荣发展,朝廷专门设立了以书法创作为主的专门机构“鸿都门学”,尚美崇雅成为风尚。经过多少年的演进,此时文学与一般学术开始区别开来,书法绘画等艺术也渐趋成熟,各种书体俱已发展完备。在“大气候”的影响下,杜度、崔瑗、张芝等人,可称之“前仆后继”,大胆求变,从书法的实用便捷书写,到追求书法艺术之美,从章草演进到今草,乃至成为书法领域的“先行者”。这种纯粹艺术化的书体雏形一经出现,引起文人士大夫的极大兴趣,开始将书法作品当作艺术品收藏起来,社会上更是出现一股“草书热”的浪潮。感于此,赵壹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挥笔疾书,写了这篇字数不多却威力巨大的《非草书》。应该说,赵壹此时思想上也诸多矛盾,在“尚美”与“尚用”上不能自圆其说。虽说对草书非议激切,但在某种程度上却道出了艺术的“真谛”,以及当时学草的盛况,遂使此作具有了史料性与前瞻性。他主观上反对草书流行,但客观上道出了当时草书产生的年代及产生原由,说“盖秦之末,刑峻网密,官书烦冗,战书并作,军书交驰,羽檄纷飞,故为隶草,赴急速耳”。也说出当时他的感受,“草本易而速,今反难而迟,是指多矣”。他对众草书家行为看不惯,竭尽讽刺挖苦,指责他们忘记草书初衷,背离了实用,跟在别人后面乱塗乱抹,人云亦云等等。尽管如此,他却对杜度、崔瑗、张芝的新创草书肯定与包容,说他们“皆有超俗绝世之才,博学余暇,游手为斯”,把他们归于儒家硕儒行列,其习草仅为“小道”。他还指出书法学习应尽力发挥个人所长,回避其短,“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若人颜有美恶,岂可学以相若耶?”此一艺术的原则至今有用。赵壹一定也是个习书之人,对书法现象有自己独到的理解。他对骤然兴起“草书热”这个新生事物一时不能理解,认为草书“乡邑不以此较能;朝廷不以此科吏;博士不以此讲试;四科不以此求备……善既不达于政,而拙无损于治”,因而条分缕折,一一驳斥,甚至不惜嘲讽、鞭笞,目的却是维护正统思想与尚儒风气。但历史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草书以其强大的艺术魅力,庞大的学书群体,而流传发展至今。反倒让赵壹落个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角色,可笑可悲乎!但人们却因此文永远地记住了他,此文也成为了解那个时代草书历史的必读名篇,这也是他当初始料不及的。文图/侯和平文中配图均为侯和平临习稿责任编辑:梁飞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