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骨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恒华伟业处处埋雷步步惊心vcnmwx2l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正规医院

恒华伟业:处处埋雷


    步步惊心


变更会计*策,账本也能长利润


        恒华伟业的招股说明书(申报稿)很靓丽,其营业收入从2009年的4370万元增长到了2011年的1.32亿元,同期的净利润也从908.7万元增长到了4116.02万元,报告期内公司净利润翻了约3.5倍。可是却发现,高速增长的利润背后是会计*策的变更,上市前夕公司对客户信用*策大开绿灯,而且对于急剧膨胀的应收账款坏账计提也低于同行水平。


        调整信用*策


    应收账款增长率暴增


        一家上市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表明该公司收账速度越快、平均收账期越短、坏账损失越少、资产流动越快、偿债能力就越强。对于应收账款周转率,多数企业追求的目标当然是越高越好,可是恒华伟业却反其道而行之,据招股说明书显示,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呈现逐年降低之势。


        根据恒华伟业招股书(申报稿)数据测算,恒华伟业应收账款周转率从2009年的4.27次/年、2010年的3.34次/年,下降到2011年的2.57次/年,呈现出逐年降低的态势。与此同时,该公司2009年末至2011年末应收账款余额复合增长率为109.99%,同期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为74.13%,显然,恒华伟业所处的市场竞争环境明显加剧,销售回款能力明显减弱,公司的资金压力必然随之加大。对此,恒华伟业的解释是“为了更好地开拓产品市场,公司在销售策略上对部分重要客户适当延长了资金结算周期和增加了信用额度”。


        应向购货单位收取的款项,以及代垫运杂费和承兑到期而未能收到款的商业承兑汇票。应收账款的产生意味着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没有形成现金流入,只是企业的收款权利。在应收账款收回之前,企业只有账面利润,而没有实际的现金流入。所以,应收账款极易成为不法企业操纵利润的工具。


        恒华伟业在上市报告期的最后一年,突然放宽公司的信用*策,更改了销售模式,使得应收账款增速显著高于营业收入增速。这不得不让人怀疑,恒华伟业存在刻意提前确认收入,人为地虚增账面利润之嫌?


        更改坏账计提


    增加净利润近百万


        恒华伟业在应收账款坏账准备计提方面的*策也十分令人关注。相比于同行业水平,恒华伟业对应收账款坏账准备计提*策实在是宽松,对于0~6个月的应收账款,同行业上市公司的计提比例从1%~5%不等,但是恒华伟业对0-6个月的应收账款坏账零计提;同行业部分上市公司对3年以上的应收账款计提了100%的坏账准备,而恒华伟业对3~4年的账款计提比例只为50%(见表1)。


        这一明显低于同行业水平的坏账计提*策是恒华伟业在2010年1月1日进行了调整。与计提比例调整前相比,此次计提比例调整使恒华伟业2010年度净利润增加了27万元,2011年净利润增加了64万元,净利润增加了近百万元,可见,恒华伟业的算盘打得很精。


        费用支出资本化


    虚增收入超千万


        显然,恒华伟业调节利润的手段不会只浪费在坏账计提这样数额仅上百万的科目上,一年内暴增87倍的公司存货,更加剧了对公司财务数据的怀疑。


        暴增87倍的库存!


        招股说明书显示,2011年,恒华伟业存货较2010年增加了1205.13万元,同比暴增了8690%。对此,恒华伟业解释称:“本公司2011年末部分项目正在执行过程中,发生的支出均由公司先行垫付”;但是,招股书却没有显示恒华伟业之前有过大额的垫资行为。这就令人有些不懂了,恒华伟业为何在财务吃紧急需上市募集资金的情况下,还要不惜垫资建设?


        其实,疑问不在于恒华伟业的垫资行为,而是来自于突然暴增87倍的库存。恒华伟业招股说明书显示,“公司各期末库存商品余额均较低,主要原因在于公司是软件企业,公司的库存商品主要是在定制软件开发过程为满足客户需要代购少量硬件设备”。但是,在2011年,恒华伟业的期末库存较低的这一惯例却被打破,2011年末的公司存货余额达到了1219万元,较2010年的13.87万元,同比暴增了87倍,使得恒华伟业2011年存货余额占流动资产的比例由2010年的0.19%猛增至10.55%。


        巨额费用资本化


        在恒华伟业的招股说明书中,公司把存货分为库存商品、软件服务成本、技术服务成本三大类。其中,2011年库存商品为3.76万元,与2010年的13.87万元相差不大。软件服务成本、技术服务成本所涉金额分别为991.25万元和224万元,分别占存货余额的81.32%和18.37%。对于2011年库存暴增的主要原因,恒华伟业将其解释为“2011年末部分在实施过程中的项目未满足收入确认的条件”所造成。


        但是,恒华伟业在软件服务业务和技术服务业务的会计*策均显示:“在合同的总收入、项目的完成程度能够可靠地确定,与项目有关的价款能够流入,已经发生的成本和完成该项软件将要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时,在资产负债表日按项目完工进度确认软件收入;如果已经发生的成本预计不能全部得到补偿,应按能够得到补偿的收入金额确认收入,并按已发生的成本结转成本,确认的收入金额小于已经发生的成本的差额,确认为损失;如果已发生的成本全部不能得到补偿,则不应确认收入,但应将已发生的成本确认为费用。”


        把上面一段繁冗复杂的规定解释为通俗易懂的话,就是恒华伟业针对服务类业务成本支出的核算,要么在期末按照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和成本,要么确认为损失并计入当期费用。恒华伟业在2009年末和2010年末的“软件服务成本”类存货余额和“技术服务成本”类存货余额均为零便是证明。那么按此*策,2011年的软件服务成本991.25万元和技术服务成本224万元应确认为损失并计入当期费用,而不应该出现大金额已付出成本被计入期末存货中的情形。


        由此,不难猜想恒华伟业对这1215.25万元的处理,极有可能是将费用支出资本化,来以此虚增收入。


        内控形同虚设


    供应商资质疑点多


        在上述财务问题之外,恒华伟业还存在着诸多公司治理方面的问题。本刊发现,恒华伟业与关联方多次互相拆借资金,而且作为一家智能电信息供应商,其供应商的资质和业务与恒华伟业也是风马牛不相及。


        关联方占用资金


    内控形同虚设


        2007年至2011年,恒华伟业曾经发生关联交易达9次,涉及资金总额达2919.85万元(见表2),其中多次为与关联方的借款。不过,发现恒华伟业资金的借入与借出,待遇却是天壤之别。


        2008年1月10日,当时由恒华伟业股东江春华、陈显龙、胡宝良共同控制的天津恒华向恒华伟业拆借资金35万元,未约定利息;2008年2月1日,当时由恒华伟业股东江春华、胡宝良、肖成共同控制的上海恒桦向恒华伟业拆借资金120.45万元,同样未约定利息。但是恒华伟业向其股东控制企业的拆借资金却从未享受过不付利息的优惠待遇:2010年10月19日,恒华伟业向其股东龚本顺借款500万元,借款利率为4.86%;2011年4月26日,恒华伟业再次向其股东龚本顺借款500万元,期限6个月,借款利率采用同期人民银行发布的固定贷款利率5.85%,之后,公司又将上述借款延期至2012年4月偿还,借款利率采用同期人民银行发布的固定贷款利率6.10%。


        有业内人士表示,恒华伟业与其关联方多次相互拆借资金,这实际上就是变相地挪用资金。如果上述借款交易只是说明恒华伟业内控薄弱的话,那么下一个例子则说明该公司内控完全是形同虚设,2011年6月10日,恒华伟业向其股东罗新伟借款50万元,既没有签订合同,也没有约定借款期限及借款利率。


        《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第二十四条明文规定:“发行人的内部控制制度健全且被有效执行,能够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生产经营的合法性、营运的效率与效果。”以恒华伟业如此的内控机制,如果其IPO成功上市后将募集大量资金,这些募集的资金能否规范运用,实在令人担忧。


        供应商资质存疑


    与公司主营相去甚远


        恒华伟业是“一家面向智能电的信息化服务供应商”,按常理来说,为如此高技术含量的公司服务,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的供应商资质也不会差。可事实上,恒华伟业供应商的资质却远没有那么专业。


        根据恒华伟业招股说明书中披露,2011年,恒华伟业前五大供应商为北京华兴东方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兴东方”)、北京诚达数绘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明耀通达电力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天津市邦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及上海天地软件园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华兴东方作为恒华伟业第一大供应商,2010年采购金额为290.40万元,占比6.17%,交易主要内容为“配电室等10项目工程技术咨询”。根据北京工商局资料,华兴东方注册资金10万元,法定代表人为翟月明,经营范围为“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转让;汽车租赁;销售日用杂货、文化用品、汽车零配件、金属材料”。


        在恒华伟业的招股说明书里,华兴东方为其提供配电室的技术咨询,但是通过络引擎搜索,搜索出的结果多数显示该公司是一家专业进行纺织品国际贸易的公司,经营纺织品国际贸易达8年之久,各方面资料显示,该公司业务与智能电相去甚远。就是这么一家公司,为智能电行业领跑者的恒华伟业提供了更加专业化的技术咨询业务,这不禁让人生疑。


        其第二大采购商北京诚达数绘科技有限公司的资质也值得怀疑。该公司2011年与恒华伟业发生业务187.48万元,占比3.99%,交易内容为“配电室等10项、消隐改造项目技术服务”,但是通过北京市工商局资料查询,该公司经营范围为“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勘察技术咨询(中介除外);数据处理;打字、复印;租赁机械设备;电脑图文设计、制作”,是一家主营打印业务的企业,与智能电、消隐改造业务也是相去甚远。


        其第四大采购商天津市邦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业务与智能电相差更是离谱,据天津市工商局资料显示,其经营范围为“清洗设备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设备、通风管道、建筑设施清洗、养护”,其官方站也宣称该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中央空调风管机械化清洗设备开发、生产和销售及通风管道清洗、设备清洗的科技型企业”,但是,该公司与恒华伟业发生的业务却是“国GIS实施技术服务”这样高技术的服务项目,与中央空调清洗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


        在恒华伟业的前五大供应商中,竟然大半都为与智能络无关的“业余”供应商,看来恒华伟业背后还潜藏着太多的秘密。


        财务数据掐架


    百万资金神秘消失


        更让人担心的,还有恒华伟业混乱的财务与低劣的财务报表质量。


        软件销售业务,是恒华伟业的重要业务。在恒华伟业招股说明书下“报告期内发行人软件销售收入变化的原因”中,恒华伟业提到,“公司2010年软件销售收入较高主要是由于公司配设计软件产品销售形势良好,共实现销售收入545.64万元”,但是,在其主要产品的产销情况中却显示,2010年,恒华伟业软件销售收入为728.69万元(见表3),同一个数据,写在不同位置的金额却相差了近两百万元!


        无独有偶,恒华伟业在报表中的“未解之谜”还不仅如此。根据恒华伟业招股说明书显示,2011年,恒华伟业“合并资产负债表”中的“短期借款”项目为1800万元,当期合并范围并未发生变化,但是在“合并现金流量表”中的“取得借款收到的现金”科目显示却为2300万元,两者相差500万元!


        “取得借款收到的现金”项目在会计报表中反映的是企业举借各种短期、长期借款而收到的现金,以及发行债券实际收到的款项净额(发行收入减去直接支付的佣金等发行费用后的净额),在2011年恒华伟业只有短期借款的情况下,短期借款数额应与取得借款收到的现金相等,但是公司报表却显示两者相差500万元的金额。


        这样一份经过会计、审计等部门重重审批,通过董事会决议,并且有公司负责人、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签名并盖章的招股说明书,代表着公司最精确的形象,出现如此明显的数据冲突,不禁让人感到对恒华伟业财务状况的担心。


        除了上述几个问题之外,恒华伟业还存在着其他不确定性因素,例如PE腐败等问题,也十分值得关注。针对恒华伟业的具体情况,《红周刊》正在深入调查中。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